閒談老前整理
老了嗎?幾歲是老呢?每個家庭從男女二人結合到年老死亡而瓦解,會經過數個可預測階段,即所謂的「家庭生命週期」,每個階段會經歷特定的生活事件,如結婚、生子、離家等。
剛結婚時是第一個老前整理的契機,宴請新人雙方的親戚朋友時,親人、朋友的名字、地址、稱謂,新人可以從家長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家族上一代的相關資料,通常像是祖父母、父母親、父母親的兄弟姐妹、父母親兄弟姐妹的下一代。還有從小學、國中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的師長、同學。畢業後工作的公司同事。
晚婚的適齡青年男女,則可以適時的協助父母親做家譜,台灣的保險普及率高,但小家庭盛行,尤其是北部房價高、總坪數小,男女生往往到三十多歲還沒有結婚,平常也很少和遠房親戚往來。像是筆者的小舅舅前陣子過世,我不認得舅媽,也不認得表姐妹,因為小舅舅早年就到南非經商,極少回來台灣。記憶中我有一次,收到小舅舅送的南非大草原牙膏,覺得味道不錯想在台灣賣,但沒有小舅舅的LINEID或聯繫方式,也不好意思問媽媽,因而作罷。
大舅舅的大女兒是讀護理的;小女兒則遠嫁給企業家第二代住在彰化。爸爸則是家中老么,上面有四個哥哥,相差近二十歲,在論輩不論歲的台灣傳統中,我爸爸回宜蘭老家看二哥時,二哥己經93歲了,在宜蘭的鄉下務農。爸爸的親戚中發展最好的是己過世大哥的兒子,在蘇澳開水電行,孫子己經開始工作,準備結婚了。
新人結婚後一二年,迎接新生命(小孩)來到時,是第二個老前整理的契機。此時會請滿月油飯和辦滿月酒會,通常是通知同事,比較少發帖子給親戚。結婚時沒有來的同事,此時也大多會有所表示。
經過這二個階段,安身立業時期所有的親戚、同事、同學,大致上都會在心裡留有印象,知道自己和他們的關係親疏。不妨有計畫的邀他們到家中作客(像西方人常喜歡辦派對或上教堂,就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場合),或者假日時一同出遊。
可能會有人說,上班時候都忙死了,那有空做這些?可是我們想想百年大家族和我們相差在那裡?我們(以及一般的家族)講「分家產」、「不相往來」,祖上務農的,鄉下農地分一分之後,我們平日很少和家族中其他旁系親戚往來。
但過往為什麼親族的力量會大呢?因為種田是人越多越好,而且大批的荒地待開墾。以前的有識之士就有想過,家族這麼多人,家產分一分就沒有了,而且力量分散無法和其他姓氏的開墾者較量。所以會用祭祀公業的方式(財團法人,拿出一筆錢或土地,不分家),將家族這一代人的努力,集合成一筆財產,使用收益。家族後代再依章程的規定,支領收益和利息。
讀到這裡,很多年輕一輩的人會說,我沒有這種命啦?連結婚的聘禮錢都很勉強了,小倆口還要租房子住,小孩子以後如果要有獨立的房間,還不知道要如何處理呢?
這二年,有了科技的加持,用手機、Facebook、Line群組以後,我們開始有機會,和同學、親戚、朋友一個個互動或群組互動,連結這些人的有意義活動是什麼呢?可以是音樂欣賞、藝術欣賞,一起去聽音樂會或者參觀美術館;可以是長輩圖或有用資訊的分享;也可以是人生清單的分享(之後會詳述)。
像現在我自己創業後,透過群組想和大學同學連繫,有時候會感覺到和大學同學有隔閡,明明己經有群組,也大部分的同學都加入群組,但是實際上想到要和個別同學連繫時,卻會已讀不回。那我要因此就失望不做老前整理嗎?當然不是,而是要回頭想,我大學時常打工,和同學往來本來就比較少,好不容易現在有line這樣方便的軟體,我應該多關心同學的近況。
小孩長大唸書後,家長會的參與,是另一個老前整理的階段。同一學區社會經濟環境相近,台灣的雙北地區(台北市、新北市)有辦公區、商業區、文教區等等。有共同的老師和學習話題,通常這時候是家庭的女主人拓展的空間。除了關心子女學習的成績,和子女同學的家長互動,也可以橫向拓展另一個新的領域。
再下一個階段是子女大學畢業離家後到自己退休前,大約55-65歲的這個年齡,這個年齡是初老的年齡,工作職場己經大勢底定,薪水、職位不再是那麼重要。這個時候,一生中所累積的財產和收藏,要和誰分享,那些是要帶到棺材裡的(更重要的是,棺材本在那裡)。就成為這個階段老前整理最重要的待辦事項。
而65歲退休之後,有二件事情要做,一個是身後事的安排,一個是老來伴的安排。通常夫妻間,妻子會比先生多活十年。所以退休之後,要有各種年齡層的朋友,參加社會大學、長青大學去學習新知,多大笑、聽他人的人生體驗。身後的事情也要事先安排,有什麼慢性病或健康檢查不佳的,要適時到醫院追蹤,也要鍜鍊身體,然後自己勇敢的去詢問身前契約、保險的訂定,讓自己老有所終。
這時候應避免做風險性高的投資,以定存、退休年金做為收入的來源,大多數的人都可以做到正資產。而老前整理的遺產分配功能,也可以讓自己時時盤點自己的經濟現況,高資產人仕甚至可以開始規劃贈與和遺產。
死後,老前整理看似告終,其實還有伏筆,就是未來信。我們可以透過這個功能,設定定時寄給妻子、子女和其他任何想連絡的人,例如預期死亡時,子女尚未滿18歲,而要每年寫一封不同內容的信寄給他(她),就可以事先編輯,甚至分年教授老前整理的心得體驗與秘訣,讓愛傳承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